首頁 > 網上書店 > 漢語專業教材

漢語照應省略的類型邏輯研究

  • 作者:滿海霞
  • 叢書名:鼎新北科外語學者叢書
  • 版次/印次:1/1
  • ISBN:9787566310187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7
  • 開本:170mm×230mm
  • 字數:207千字
定價¥42.00會員價¥37.80

每單第一本書運費10元,之后每本書累加5元 (一次性購買滿100元即免運費)

  • 介紹/前言
  • 目錄

  緒 論

  對語義的研究在語言學研究中出現較晚。這是因為,不管是語音、還是句法,都有具體的表現形式,我們聽得到、抑或看得到,它們有據可依;但是語義天生無形,它看不見、摸不著,不易檢驗,有如一只“看不見的手”。但是,正因為有了語義,語言的使用才有意義,人們才得以交流。同時,這只看不見的手也操縱著語言使用者,告訴他們如何使用語言,表達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

  語義是什么?不同的研究傳統持有不同看法。傳統語言學所說的語義是指:語言符號串的意義是什么?詞義是最基本的研究單位。現代理論語言學采用義素分析和語義場等方法研究語義,詞義決定短語和句子的意義。而形式語義學中的語義,是指與句法形成相對應的語義對象,是基于外部世界的一種模型論語義解釋,研究重點在于語義的組合規律。本書對漢語照應省略的類型邏輯研究屬于形式語義學范疇。

  形式語義學(又稱邏輯語義學)是邏輯學和語言學的交叉學科。它利用現代邏輯為其研究工具,探索自然語言中復合表達式的意義,如何由其組成部分的意義組合而來。這一核心思想,被稱為組合性原則(Principle of Compositionality)。形式語義學還認為,語義不是孤立的,語義與句法之間具有同構關系,語義上由小到大的組合,可以看做是對句法上從小到大的組合過程的一個投射。換言之,自然語言表達式的語義的確立,離不開其句法的構造,同時,自然語言的句法構造,也受制于語義。第一個真正意義上使用邏輯手段研究自然語言語義的,是美國邏輯學家蒙太格(Montague)。他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立的PTQ系統①中,將句法和語義的同構關系表現為一條句法規則匹配一條語義規則,也被稱為規則對規則假設(Rule-to-rule Hypothesis,或,一一對應原則)。以下是其中一組對應:

  句法:若?是名詞短語且?是動詞短語,則F(?, ?)(即??)是句子。

  語義:若??是?的語義,且??是?的語義,則G(??, ??)(即??(??))是公式,也是??的語義。

  舉個例子:令? = John,? = walk,?? = ?P.P(j),?? = WALK

  那么,

  句法上:John是名詞短語,walk是動詞短語,則F(John, walk)(即John walks)是句子;

  語義上:?P.P(j)是John的語義,WALK是walk的語義,則

  G(?P.P(j), WALK) = [?P.P(j)]WALK = WALK(j)是公式,也是John walks的語義。

  (李可勝,鄒崇理 2012:3)

  蒙太格語法(Montague Grammar)是探索句法和語義對應方式的典范,它所表現的組合性原則和規則對規則假設作為形式語義學的兩條黃金法則,始終是形式語義研究的核心課題。蒙太格語法之后,幾代邏輯學家和語義學家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提出了一大批較為成熟且極具影響力的理論框架,如廣義量詞理論GQT(Barwise & Cooper 1981)、話語表現理論DRT(Kamp 1981;Heim 1982,1983)、范疇類型邏輯CTL(Moortgat 1988,1996;Carpenter 1997;J?ger 2005)、自然語言的加標演繹系統(Gabbay 1996)等。幾十年來,形式語義學所使用的邏輯手段更加多元化,所能刻畫的語言內容也愈加精細。同時,它所采納的句法框架也更加豐富,除了逐條構造句法規則的蒙太格式做法,(Partee 1976)很多學者開始利用語言學研究中已經成熟的句法理論,直接構造同構的語義部分。(Heim & Kratzer 1998)

  說到句法理論,毫無疑問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是喬姆斯基(Chomsky)的轉換生成語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因此,根據是否采用轉換生成框架,大致可以將形式語義學研究分為兩派。

  ? 一部分學者借助轉換生成語法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生成語法的二分樹為句法藍本,在此基礎上做語義的逐步生成,如Heim & Kratzer(1998)和von Fintel & Heim(2011)在生成語法框架下嘗試構建的外延和內涵語義學。

  ? 另有一部分學者則認為,轉換生成語法不一定是唯一可能的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轉換也不一定是構建句法理論的最佳選擇。真相可能更簡單,自然語言的語義或許就是表層句法結構的直接投射,務須抵達深層的轉換分析樹,如基于范疇語法的一系列理論。(鄒崇理 2008)

  本書為第二種做法。類型邏輯語法的句法系統—范疇語法[本書專指蘭貝克演算(Lambek Calculus)②]—把自然語言更近似地看做另一種計算機語言、一種編碼系統,它與轉換語法不同,所加工的對象不是組成語句的語詞,而是語詞背后被編碼的句法信息和句法特征。以及物動詞“likes”為例,短語結構語法對它所進行的句法描述是(2)中的三條結構改寫規則,但是在范疇語法中,它所對應的句法范疇“(np\s)/np”[如(1)],含義是:如果一個自然語言語詞范疇為“(np\s)/np”,那么它需要分別向右和向左結合一個名詞短語(范疇為np)做其論元,最后得到一個完整的語句(范疇為s)。范疇語法只對這些范疇進行運算。

  (1)likes |- (np\s)/np

  (2)S ? NP VP

  VP ? TV NP

  TV ? {likes, …}

  荷蘭邏輯學家范·本瑟姆(van Benthem 1983)為范疇演算系統構造了用?-詞項做成的語義解釋,并證明了相關的可靠性和完全性,標志著類型邏輯語法的誕生。類型邏輯語法借助Gabby(1996)的加標演繹方法,實現了句法和語義的并行推演。代表語義的?-項之間依據?-演算進行貼合,代表句法的范疇之間依據蘭貝克演算進行毗連,這種運算機制的理論研究有利于以?-演算和范疇層級思想為基礎理論的自然語言信息處理。

  但是,類型邏輯語法還沒有完成對自然語言的句法構造和語義生成的任務,其中最核心的一個難點就是不連續現象,如照應回指、廣義合取、非成分并列等等。原因有兩點:

  其一,類型邏輯語法以蘭貝克演算為句法系統,而蘭貝克演算的聯結詞集只包含三個算子:左斜線算子“\”,右斜線算子“/”和積算子“·?”,這三個算子只能對相鄰范疇進行操作。比如“likes”和它的賓語“John”毗連,句法上它們的范疇毗連方式為:((np\s)/np)·np,所得短語“likes John”對應范疇np\s。這步運算中積算子毗連的是兩個相鄰的范疇。然而,自然語言中還存在大量句法上不相鄰、語義上合一的結構,比如代詞“他”。“他”本身沒有具體指稱,需要向外尋找到合適的名詞作為其先行詞,以先行詞的語義所指作為自己的指稱,但先行詞往往不在照應詞的相鄰位置上,從而構成了一個類似“先行詞……照應詞”形式的不連續結構。顯然,蘭貝克演算對此不能予以刻畫。

  其二,類型邏輯語法理論有三個最基本假設:① 自然語言具有單層結構;② 詞項的句法行為直接編碼在它的詞匯范疇中;③ 語義的生成和句法上的范疇推演都在表層直接進行。這樣做雖然既避免了生成語法中所使用的移位、轉換等具有破壞性的操作,理論的詞匯化特征也更適合信息處理的要求,③ 但是也對理論本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只有在單層結構的假設下也可以對不連續結構做出合適的句法推演和語義生成,類型邏輯語法才稱得上是一套較為完備的理論,才有更強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所以,如何更好地處理以照應回指為代表的不連續現象,一直是類型邏輯語法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許多學者都做過這方面嘗試,代表人物有Moortgat,Morrill,Hepple,Jacobson,J?ger等。他們的工作是本書立足的巨人之肩。由于對于照應省略現象的類型邏輯語法討論一般以英語為對象語言,本書希望能在找到合適的邏輯工具的同時,針對漢語照應省略問題的特點構造一個適宜計算漢語相關現象的語義的系統。本書主要研究思路為:

  (1)以照應為代表考察不連續現象的類型邏輯處理方法,對比選擇最有效的一種;

  (2)利用被選定方法擴展處理漢語中的照應及更多相關現象;

  (3)發現并指出所選方法本身及應用上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系統,提出新方法;

  (4)考察新方法處理漢語照應省略現象的實戰能力。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六個章節:

  第一章與第二章為第一部分,屬于對類型邏輯語法的總觀和介紹。第一章總觀類型邏輯語法的發展歷史,回顧了范疇理論從AB語法到類型邏輯語法的發展過程。第二章詳細討論了類型邏輯語法的邏輯性質,包括其句法系統蘭貝克演算特有的四種表述,這些表述相互等價,各有其用,缺一不可:公理表述適于討論系統的可靠性、完全性等元邏輯性質,根岑表述適于判斷系統的可判定性,ND表述便于人們關聯自然語言進行推演,而加標樹模式表述使我們對非連續現象的描述顯得更為直觀。

  第三章和第四章為第二部分。第三章介紹了類型邏輯語法對非連續現象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處理方式。總的來說,目前主要有兩種解決辦法:一種認為照應詞由特定的語詞激發,照應詞條的語義表達包含一個?算子,約束一個變元的多次出現,如Anna Szabolsci,Moortgat,Morrill等人的嘗試,但是這種方法往往要求不同位置上的代詞配以不同的刻畫,導致代詞對應詞條的過度復雜化;一種方法認為照應操作在句法中進行,需在演算的句法系統中增加算子或規則,允許語詞資源的重復使用,如Hepple,Jacobson,J?ger等。這種方法用句法上的操作減輕了詞庫的負擔。在所有以上提及的方法中,我們認為J?ger提出的含有受限縮并規則的蘭貝克演算系統(LLC)在處理照應現象上最有優勢。第四章使用LLC系統推廣處理了漢語中幾種主要的照應現象。在處理中我們發現,豎線算子在尋找先行詞時,通常要為先行詞進行編碼,類似于邏輯中變元的下標,但是又不完全相同。因為這里的編碼在照應運算結束之后是冗余的,需要被消去。從邏輯的角度看,這種操作需要有對應規則作為操作依據。此外,LLC不能處理含有語義資源重復使用、但在詞匯表層沒有對應詞條的照應,對于漢語中大量存在的空代詞現象無能為力,限制了其理論在處理漢語照應現象時的推廣使用。

  于是,在第五、六兩章里面,我們在系統LLC基礎上構造了系統LLCW?,即在LLC上增加了關于方框下標的引入和消去規則,以及可以補出被省略代詞的受限版本的強縮并結構規則W?。第五章給出了LLCW?系統的公理表述、根岑表述和ND表述,證明幾種表述的等價,LLCW?相對給定框架語義是可靠并完全的,也是可判定的。此外,還給出了加標樹模式表述,以便刻畫不連續現象。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反復推敲、打磨LLCW?系統,幾次推翻之前的方案重新進行邏輯上的構造,力爭彌補LLC系統的缺憾,使其能夠更好地處理漢語的照應省略現象。在第五章結尾和第六章,我們更深入地考察了新系統的使用范圍,嘗試對各種同時涉及語義資源重復使用和空照應詞的現象做更確切的類型邏輯分析,包括空代詞、重動句、兼語句、非成分并列等語言現象。書中各章雖密切相關,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自足的。讀者可根據個人需要進行選擇性的閱讀。比如,對語言學處理更感興趣的讀者可略過第五章中形式系統的構造,對邏輯感興趣的讀者可略讀第四章的語言分析。

  本書主體是我的博士論文。最初選擇做這個題目,理由很簡單。當時跟隨導師鄒崇理先生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面向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的類型邏輯研究”,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在接觸基于轉換語法的形式語義構造思想,類型邏輯語法簡潔而直觀的句法運算思路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在想,這樣一套優秀的理論,其現有機制能否也適于生成漢語的不連續現象?如果能,效果如何?如果不能,又存在什么樣的不足呢?就是這樣一個想法,導引我在形式語義學的世界里,開始了第一次超過百頁的奇妙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感謝先生孜孜不倦的教誨、不厭其煩的啟發和始終如一的鼓勵,讓我在一次次幾近放棄時,堅持再堅持,最終嘗到苦盡甘來的治學之樂。

  完稿至今,兩年有余,此刻拿來與讀者分享,心中忐忑。由于在寫作過程中主要精力都放在構造更合適、更嚴格的邏輯系統,以及證明系統的元邏輯性質上面,對語言現象的描述基本上基于以往學者的研究和討論,所以語言學方面的工作整體來看稍顯粗糙,此為憾。

  形式語義學在歐美國家已經成為與語音學、生成語法并列的三大主流語言學方向之一。但在我國,這股聲音仍然十分微弱,有領域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屈指可數:老一代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鄒崇理研究員、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院已故院長方立教授,中年一代有臺灣交通大學的林若望教授、香港理工大學蔣嚴教授、香港城市大學的潘海華教授,以及北京語言大學的吳平教授等。青年一代正在成長。我希望本研究對形式語義學的初步嘗試,能夠對那些對語言學感興趣、但仍在形式語義大門外徘徊的邏輯專業研究生有所助益,對那些因邏輯的高度形式化而遠遠止步的語言學學者有所啟發。

  在書稿即將付梓之際,我百感交集。我想我應該感謝所有在我治學之路上直接,以及間接幫助過我的人。今日重讀兩年前的致謝,求學點滴歷歷在目。彼時所有感激,今日仍依舊珍藏心間,我愿保留當時所有的感激于文末,為那一段青蔥歲月留念。

  我還要感謝北京科技大學給予青年教師的培養與支持,尤其在我工作剛滿一年之際,允許并資助我遠赴美國麻省大學,在學術之路上繼續深造。感謝麻省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語言學系的各位教授和同學,是你們,讓我在這個和諧溫暖的學術大家庭里,縱情地汲取營養、醉心于學術的魅力。我更要感謝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鼓勵并支持年輕教師從事科研,感謝張敬源院長和彭漪書記接納我到這個大家庭中,感謝何偉老師在我入校第一年做我的師傅,帶我熟悉這里的一切,感謝陳紅薇老師于我精神極度緊張的時候幫我解壓、排憂解難,感謝楊英軍老師對新人的呵護,他對工作的執著和對學生的關愛,是我將一直學習的楷模。還有每一位視我如家人的同事,感謝你們對我的包容和鼓勵,你們永遠是我工作和生活中一道最美麗的風景。最后,感謝為本書出版付出辛勤工作的李麗編輯以及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的其他工作人員。

  我深知此為萬里長征第一步,諸多不足與遺憾,將在未來工作和研究中改進。

乐发IV